Search

那些总是试图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的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讨好者」。 他们...

  • Share this:

那些总是试图取悦别人,把他人的需求摆在第一位,并致力于满足别人的人在心理学中被称为「讨好者」。 他们似乎始终在争取周围每个人的认可和喜爱,努力地让除自己以外的每个人都高兴。

那么,讨好者究竟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

心理学家认为讨好者的背后有三个主要的心理要素:讨好的思维或心态,讨好的行为或习惯,以及讨好的情感或感受。 虽然一个人的讨好模式并非只由某个单一因素导致,但大多数讨好者在三大因素中都有一个主导因素,根据这个,心理学家将讨好者分为三类:

1.思维主导的讨好者

这一类型的讨好者沉迷于「必须要让每个人都喜欢我」的想法之中。 这种想法使得他们将自尊和对自己的肯定都建立在自己为他人付出多少之上。 此外,他们抱着「我对别人好,别人也应该如此对我」的错误逻辑,深信「讨好」就能使自己免受他人的拒绝和伤害。

2.行为习惯主导的讨好者

对这种讨好者来说,「讨好」是一种强迫性的,甚至成瘾的行为。 他们不停地重复讨好的行为,其实是对快感本能的追求,这种快感来源于得到他人的称赞和肯定,甚至这类讨好者中有的人并没有意识到取悦这件事对自己意义何在,只是如同「上瘾」一般地重复。

3. 情感主导的取悦者

这类讨好者害怕被拒绝、被批判,害怕令他人失望。 他们既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冲突,也不明白人与人之间的冲突是正常的,因而在面对、甚至想象那些随着拒绝或否定别人而来的负面情感时就格外焦虑。 此时,取悦他人成为了一种逃避策略,用以保护自己免受情感上的伤害。

事实上,无论是以上哪一种取悦者,他们都没有意识到,无论他们是什么样子,他们都值得被温柔相待,他们的需求都值得被重视、被满足。

你并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欢,你只需要是你自己。

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 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 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 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 不过,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在不得不「讨好」的背后掩藏着一种内心冲突,存在着人际交往的不安全感。

讨好别人的人,人际关系看起来很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 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

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 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 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 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 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 看看那些吃酒席的人就知道「面子」何等厉害:本来不胜酒力,但为了在朋友中撑面子他可以「宁伤身体不伤感情」,可以豪情壮举到烂醉如泥,甚至肝硬化、肝坏死。 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 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选择远离拒绝。 「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 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显得没底气没自信的紧张反应。 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讨好型人格还有以下特征:

1、内心敏感脆弱,富有同理心,对他人的情绪觉察很快,很会为他人着想,但总是会忽略自己的需求和想法,害怕自己给别人「添麻烦」,在获得别人的帮助的时候,会惊喜万分,同时会害怕,怕自己承担不起别人对自己的好;

2、非常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因此很少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正需求和性格,倾向于营造被大家所接受,所欢迎的性格角色,比如:平和、大度等「没有攻击性」的性格角色,甚至为了在社交关系中营造和谐的气氛,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

3、在人际交往中,表现的很奇怪,因为时时刻刻都要担心自己会给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印象,说的话是不是会让对方不舒服等等,反而让自己无法在交往过程中真实的表达自己;所以会让人觉得捉摸不透,难以言表;

4、很多行为都是为了达成对方的目标和要求,而不是来自内在动机的驱动,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夸奖为目的;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评价标准,对于事物、结果的好坏,无法做出相对客观的评价,「好与不好」,你说了算。

造成讨好型人格的原因就要追溯到小时候了:

小时候在和养育者的关系中,得到的爱都是「有条件的」,「你听我的话,我就带你出去玩」、「你考试进前100名,我就给你买你想要的」、「你考上什么什么大学,我就怎麽样怎麽样」,只有当你听话的时候,父母才会表扬你;如果做的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或者做的事情不符合父母的心意,父母会不满、埋怨;当做的事情未被父母意愿的时候,会被责备、甚至惩罚。

长此以往,为了获得父母的关注、父母的爱,就会试图变成一个乖孩子,这也就意味着,要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是需求、克制表达真实的自己,转而去实现父母对他们明确提出的、或隐含的期望。

渐渐地,他们就学会了通过迎合别人来获得爱,同时也形成了错误信念:我是不可爱的(unloved),我不值得被人无条件地关爱。

但是随着时间的过往,会发现,这种沟通模式,会对自己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是自我感受不舒服,更是会影响亲密关系,严重时,甚至会导致抑郁,所以,该如何改变就成了一个重中之重,那么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诳,首先,要承认并了解,自己就是讨好型,在人际交往中记录下自己在什么场合、怎样的方式讨好别人,并且自己当时的内心感受是什么,关注自己的内心感受,是找回自己的第一步;

其次,要学会拒绝,乐于助人和讨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助人而有底限,哪些要求自己可以达到,并且只是顺便,那助人也无妨,但是,如果帮助别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麻烦,甚至会让自己不开心,那就尝试说「不」,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你的一次拒绝而断绝朋友关系,如果有,那就绝交;

最后,要对自己好一点,多关注自己的需求,关注自己的内心,想笑就笑,不想笑也没关系;不想跟别人说话就不说,总之,就是对自己好一点!


Tags:

About author
小黄鸭刚开始只是在面子书发发牢骚,没想到写的文章 居然引起许多共鸣,也结识了许多网络朋友。 小黄鸭只是觉得 人生经历里总充满了喜怒哀乐,且行且珍惜,倒不必为了生活琐事烦心。我们没办法阻止好坏事情的发生,却可以改变我们自己面对问题的想法和态度。在关键时刻把负能量转为正能量,就能把这股能量化为动力,让我们更有动力去面对挑战 迎接新的开始 开拓新的生活方式。小黄鸭以图文的方式诉说自己或身边亲朋好友的生活经历,也分享从阅读中得来的正能量。心情不好时,来本站看看。希望小黄鸭的朋友们可以从文字当中找到能让自己前进的正能量. 感恩 祝福你们! -小黄鸭-
改变,要在你不得不改变之前去做. 天天看,一年之后回头看,对你这一年的影响,好处会大到自己都吓一大跳!
View all posts